在当今中东动荡的局势中,伊朗与以色列之间的对立因美国的强势介入,几乎演变为大规模战争。幸运的是,各方在对此局势进行仔细评估后,最终选择了妥协,成功将这一冲突控制在了可接受的范围内。
有观点认为此役伊朗遭遇了失败,也有人主张以色列是输家,甚至还有人声称美国受到了挫折。实际上,纵观这一轮冲突,在美军的强力干预及直接军事行动的情况下,伊朗不仅稳住了阵脚,还在交锋中展现出一定的抵抗能力,这无疑使其成为了胜利者。
当美军的B-2轰炸机向伊朗投掷精准的钻地弹时,不禁让人心中浮现出一个问题:伊朗是否会成为下一个“伊拉克”?回想过去,在中东地区,伊朗与伊拉克的军事实力几乎可谓不相上下。由于这种势均力敌的状态,终于导致了历史上备受关注的“两伊战争”的爆发。
1980年,伊拉克的“中东雄狮”萨达姆·侯赛因下令伊拉克军队对伊朗发起进攻,伊朗迅速展开反击,从而正式拉开了两国间激烈的战争序幕。彼时,被普遍认为双方的冲突只能是短期的,预计仅会持续一两个月,然而最终两伊战争却长达八年之久,直至1988年才结束,彻底出乎了国际社会的意料。
展开剩余71%经过漫长的战斗,当双方的资源和意志均濒临枯竭时,国际社会的调解促成了停火。最终,这场战争以不分胜负的结果收场,若将任一方换成其他中东国家,结果恐怕必定是倾斜的战争局面。很显然,当时的伊朗与伊拉克由于石油的高额收益,积聚了丰富的财力,购买了大量先进装备,军事实力更是显著增强,甚至超过了不少北约成员国。
或许是由于两伊战争中伊拉克军队的战斗表现让萨达姆倍感自信,随着时间的推移,他逐渐陷入了自以为是的状态,开始将自己视为世界军事强国。两伊战争期间,伊拉克还从美国采购了大量军备,两国之间的关系一度比较友好。
不过,随着两伊战争的结束,伊拉克与西方国家的关系逐渐走向了恶化,特别是与美国的联系,降至了冰点。最终,萨达姆的自负为他带来了沉重的代价,美国主导的西方国家对伊拉克发起了军事进攻。
更准确地说,伊拉克经历了西方国家的两次军事干预,均采取了狼群战术,先是在1991年的海湾战争中,然后是在2003年的伊拉克战争中。在前者的海湾战争中,总共参与了34个国家对伊拉克的联合攻势,而后者虽然参加国数量相对减少,但仍然是狼群战术的实际应用,以多国兵力对伊拉克进行打击。
在这种狼群战术的强大压力下,伊拉克毫无还手之力,最终落败。
那么问题就来了:既然西方国家能够利用狼群战术对伊拉克展开两次出击,为什么不对伊朗采取相似的策略呢?毕竟两国的军事实力并没有显著差异。
这个问题的答案其实很简单:尽管美国和以色列希望联合其他西方国家共同对伊朗发起攻击,但却并未得到实际的响应。诸如法国和德国等国自身也面临着各种问题,并不愿再陷入美国主导的中东战争中。
再说,西方国家在俄乌冲突中的介入尚未有显著成效,当然更不可能把有限的资源投入到对伊朗的军事行动中去。
归根结底,西方国家正处于实力下降的阶段,已经无法通过狼群战术再对伊朗造成威胁。
综上所述,伊朗没有沦为第二个“伊拉克”,这不仅是其自身实力的体现,更是西方国家狼群战术失灵的重要标志。
发布于:天津市同盛证券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